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

中國扶貧走對了方向......黃啟樟

       

   
朋友最近看了一輯有關中國扶貧的實錄視頻,和我分享他的感受:中國經濟近年雖然在各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,人民生活普遍提升了,但在偏遠的地區,仍有許多「赤貧」,過著穿不暖、吃不飽的生活。中國政府對這些貧窮地區的人民,除了供應食物及其他生活所需之外,投入大量資源,將荒地開闢為良田、牧場、魚塘,教導他們耕種,畜牧,養魚。除了自供自給之外,還可供應其他地區,増加收入;政府也將一些地貌特殊的地區,開發為旅遊區,建旅社,設餐廳,吸引遊客前往,增加就業機會。與此同時,政府開闢公路、鋪鐡路,將這些地區與外界連接起來。交通改善了便可發展經濟,脫貧的目標就可達到。

    
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,扶貧隊伍中的幹部很多都是飽學之士,來到窮鄉僻壤的地區宣傳教育,鼓勵父母送子女到學校接受教育。值得一提的例子是,一個天資聰穎的女孩子因為家貧而被迫提早退學,加入以勞力賺錢的行列,從此失去受教育的機會。扶貧隊伍來到後卻改變了這個孩子的命運,她不但得到安排重返校園,最後完成了高等教育,對家庭和社會貢獻更大,扶貧運動也得到持續性的發展。

    
反觀美國及很多西方國家,扶貧都是通過一些慈善機構,如「食物銀行」,向善心人士索取食物,再發放給窮人;如「救世軍」一類的組織,免費或低價提供衣服及生活用品給有所需要的人。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措施,沒有徹底解決問題。窮人永遠處於求助的地位,走不出困境。西方大城市露宿街頭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愈來愈多,都是扶貧缺乏長遠計劃的結果。

    
西方的扶貧措施還產生了很多不良後遺症:「食物銀行」替窮人解決了三餐問題,使他們養成依賴的習慣,不思進取;「救世軍」的善舉也有異曲同工的作用,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使人忘卻必須付出才有收穫的「責任感」。聽聞美國一些大型連鎖店,對一些「高買者」的行為視若無睹,只要他們所提取的東西的價值不超過某個限額,這樣縱使是犯法,但刑罰輕微,起不了阻嚇作用。又聽聞日本一些長期失業漢,在走投無路時竟然會刻意觸犯法律,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監獄的照顧,勝於露宿街頭。道德淪亡到這個地步,和美國的「高買者」的人格不相伯仲!

    
筆者記得深圳在「改革開放」政策推行之前,很落後,很貧窮,在邊界附近有不少乞丐向途人求乞。這個現象早已消失,換過來是個朝氣勃勃,欣欣向榮的大都市。這些改變不是「天賜的」,是政策正確,加上人民的努力的成果!

    2021/3/6
黃啟樟

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